看慈禧顺风顺水地从杏贞,一路到兰贵人,最后到西太后,又改变了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顺顺溜溜,让人沉醉,极大地满足了我对近代屈辱史的怨望。结果作者突然来一个当头棒喝,在英国,堂堂一国太后要向同等分量的女王屈膝行礼!屈辱感顿时滋生地无法压制!
虐心!宫府一心,努力创办洋务,提拔人才,千方百计改变晚清的落后,还是改变不了中国在当时世界最强国英吉利面前屈辱做小的姿态。这种压抑的感觉,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中国,中国,你为何这么苦难!
直到太后视察北洋舰队的时候,我才稍微有了些许希望。邓世昌、林永升、刘步蟾、丁汝昌这些耳熟能详的课本人物,在那一章里仿佛活在我的眼前,黄海底埋葬的英灵又有了一次新生。我心中激荡。在书外的历史里,慈禧为了六十大寿挪用北洋经费,导致北洋海军一直捉襟见肘,不可不说,甲午战败,慈禧是罪魁祸首。但是在书中的时空,慈禧作为一个穿越者,又这么重视北洋水师,大概不会再犯这种错误吧?这时,我开始转到看这本书。
但是,书中的历史进程不因穿越而改变,历史大事件总是会回到应有的轨道上。书中的慈禧说,我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我以为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为何我自己的命运没有改变?最终向命运妥协,过继了醇亲王之子载湉,延请李鸿藻等翰林为光绪之师,一如书外历史。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被作者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不由得担心,北洋水师究竟能不能改变原本的命运?
对甲午,我有很深的执念。我的高中创办于1896年,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举国震惊的情况下,一帮有忧患意识的乡绅决心开办西式学堂,教授计学(数学)。孙诒让写到,“光绪乙未,东事甫定,中国贤士大夫始衋然有国威未振之惧。”直到1895年,大清国的士大夫才被甲午年的惨败给敲醒,主动去看世界。但是已经很迟了,二十年办洋务,一朝全成土灰,日本的崛起不可遏制。校史中充斥着痛心与办教育的决心,一直影响着每一位热爱历史、热爱学校的校友。如果甲午年中国能赢,当如何?
幸而中法战争如原历史展开,冯老将军八十岁上阵杀敌,中国赢了中法的战争,也没有输在谈判桌上。这样,甲午战争大概也能平平安安过来吧?
我看过的小说,再没有一本像因顾惜朝这样刻画一个政治人物主动放弃权力后的落寞。明明是繁花似锦的宴会,有头有脸的诰命们都来恭维西太后,但是太后的心不在焉、内心的孤独寂寥,仿佛书中人谁也看不出来,连我们读者也说不清。她再想什么呢?是放弃权利后的百无聊赖吗?是担心光绪被腐儒教得不识世界局势、轻举妄动吗?是忧虑“天家无亲情”吗?是在思考中日局势的走向,想着让宣礼处布局东亚吗?或许都有。
终究结束地太快。因为某些原因,让这个改变屈辱史的大梦落幕,让这部充满豪情的历史小说在1895年这里匆匆结束,留下许多遐想。上反清的读者也不一定真的是反清,他们只是不爽灿烂的中华文明因为满清入侵而渐渐落后于世界。清朝从乾隆后期开始官场就渐渐腐败,再加上满清以少驭多,满汉隔绝,最终不得不大呼“清穿不造反,菊花套电钻”。但是如果这一系列问题通过温和改革一一改变呢?腐败问题、八旗问题、满汉问题、洋务问题、宪政问题,如果一一妥善解决,恐怕上剩下的就只有无脑喷了(毕竟几千年的“损耗”、“漂没”的灰色合理收入在雍正年间被“损耗归公”和“养廉银”终结)。历史类小说的最终目的,都是改变屈辱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是慈禧》给出了一个清穿复兴的可能答案。笔趣阁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wa.com